CULTURE
企业文化

风雨飘摇中的新青年——献礼建党九十周年

发布时间:2011-06-30
    袁世凯称帝、签署二十一条、张勋复辟、蔡锷发动护国战争、孙中山护法运动、火烧赵家楼……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,中国历史风云巨变,成千上万个怀揣理想、满胸抱负、意气风发的社会人士和进步学生在时代使命的推动下走到了一起,探索救国救亡之路。在《建党伟业》中,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些推动民主进程、推进社会变革的新青年。
 
    这些朝气蓬勃的新青年,在全国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,深入研究、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,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,创办工人刊物,开办工人学校,领导工人成立工会,开展工人运动,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,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坚实的基础。他们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,同时他们也不过是约莫而立之年的年轻人。
 
    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参加“一大”的十三位同志有:湖南的毛泽东、何叔衡;湖北的董必武、陈潭秋;上海的李达、李汉俊;北京的张国焘、刘仁静;山东的王尽美、邓恩铭;广东的陈公博;东京的周佛海;还有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等。在这十三位代表中,年龄最大的何叔衡时年44岁,最小的刘仁静19岁,毛泽东是28岁,正好是十三位代表的平均年龄。正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,为我们党的创立,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,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。
 
    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一群年轻人撑起了科学旗帜,一群年轻人宣扬了民主观念,一群年轻人担负起时代使命。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的发刊词中强调,“人权说”“生物进化论”、“社会主义”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,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,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。其中关于青年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责任的阐述,语似醍醐灌顶,就算现在看来,也让人振聋发聩。
 
   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给予我们很大启发。他注重体育,认为“身不存,智与德皆废”,他毅力的培养主要是从体能锻炼培养起来的;他注重游历,湘学“以禹墨为本周孔为用,崇尚务实而独智大醒矣”,毛泽东多次深入社会最底层,加入到实践中去;他追求“静心”,对于其交往的人都有严格的道德要求。他约朋友们约定三不谈:不谈金钱;不谈男女问题;不谈家庭琐事。
 
    我们没有飘摇于风雨,没有穿梭于动荡,但我们面对着比刀枪剑戟更有杀伤力的糖衣炮弹。浮躁于世的年轻一代,丧失梦想的都市生活,仿若杰克·克鲁亚克所形容的“迷茫的一代”。也许我们和伟人太过遥远,但伟人不是自出生就被称为伟人的,他们也经历了迷茫,他们也曾彷徨,只是他们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,并为理想而不倦奋斗。我们,或许正在奔三的途中,或许一不留神跑过了,但我们仍有大把的机会,充足的条件,去成就有梦想的生活,实现有抱负的人生。
 
    附毛泽东诗作一篇:
沁园春·长沙
    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。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
    携来百侣曾游,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
 
 
综合业务办公室  王茹诚